114.06.30【2025國際研討會】《科技時代教育發展的挑戰與創新》 國際學術研討會---個別論文投稿摘要錄取公告
《科技時代教育發展的挑戰與創新》 國際學術研討會 |
個別論文投稿摘要錄取公告 |
(依通訊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
序號 |
通訊作者 |
標題 |
1 |
王怡文 |
從AI素養到教學實踐:生成式AI驅動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趨勢探析 |
2 |
王素幸 |
師資生任教意願影響因素研究 |
3 |
余芊瑢 |
以系統性文獻分析探討科技融入教育的近十年發展趨勢 |
4 |
余承澔 |
生成式人工智慧參與教學行動者網絡建構之研究:以國中國文科教師為例 |
5 |
吳正成 |
以增進學生學習表現為共同目的之利害關係人價值網絡分析:代理人基建模軟體之應用 |
6 |
吳俊學 |
數位替身與身份認同:虛擬角色的教育應用探索 |
7 |
吳家儀 |
THSD計畫在一所偏遠地區小學的實踐:教務主任的實務洞察 |
8 |
吳慧琳 |
科技時代課程與教學所面臨的挑戰與創新─以國小教育現場為例 |
9 |
李亦欣 |
跨國視角下教育科技應用的政策推動與創新實踐:以愛沙尼亞、台灣與美國為例 |
10 |
李志偉 |
職業滿意度的雙重挑戰與緩解:教學效能、社會效用動機與心理壓力的交互模型 |
11 |
李孟翰 |
以分析哲學桌遊設計教育哲學課程的思考歷程探究 |
12 |
李柏諺 |
高齡學習機構經營團隊在數位轉型下之數位素養挑戰 |
13 |
李曉雲 |
從國際視角探討臺灣學研新創產學合作政策之改進路徑 |
14 |
周慧光 |
教師角色的數位轉化:以哲學對話引導生成式人工智慧培養倫理思辨 |
15 |
林妍羽 |
雲端科技時代國小教師能動性之個案研究 |
16 |
林宜萱 |
「不見面,在一起」:中高齡者線上學習歷程中的數位親近感經驗探究 |
17 |
林昱瑋 |
從陪伴到引領:國小學童帶領長者參與樂高程式機器人活動之跨世代學習實踐 |
18 |
邱雅梅 |
教育科技中的AI教具創新:從文獻圖譜到繪本實作 |
19 |
施雅蘋 |
從理論到實務:AI聊天機器人在校園心理輔導中的應用潛力與設計考量 |
20 |
柯怡安 |
從技術導入到治理再構:AI時代教育行政治理模式的挑戰、轉型與省思 |
21 |
范俊銘 |
科技和教育發展的研究趨勢-以AI與ChatGPT為探討 |
22 |
徐世豪 |
新興科技融入PBL跨域課程對SDG 2與溝通表達能力之影響 |
23 |
徐銘佑 |
包容性評鑑之初探:核心概念、理論基礎與系統性文獻回顧 |
24 |
高志揚 |
運用科技工具加強文學走讀的研究:以空軍國防圖文作品為例 |
25 |
張文良 |
以協作概念圖AI評量系統之提示詞優化框架建置個人貢獻值計算與差異化回饋機制之研究 |
26 |
張民杰 |
「我的GPT」在大學課堂的教學應用 |
27 |
張訓譯 |
ChatGPT與大學教師專業能動性:知識權威、角色定位與倫理困境初探 |
28 |
張淑涵 |
生成式AI融入族語評量課程對教師影響之探究 |
29 |
梁信筌 |
人工智慧進入公部門:地方教育行政人員運用人工智慧之現況、困境與展望 |
30 |
許汶緣 |
退休再就業者的數位學習歷程與挑戰:科技時代高齡者教育參與之人本探索 |
31 |
許淑惠 |
歐陽脩〈醉翁亭記〉跨域教學模式對促進休閒動機與幸福感之探討 |
32 |
連冠昱 |
體育師資生職前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 |
33 |
郭晏輔 |
應用國際評比ICILS 2023探究臺灣教育數位城鄉落差之相關議題 |
34 |
陳世聰 |
AI輔助教學對原民實驗創新教學實踐的挑戰與契機 |
35 |
陳金奇 |
人工智慧適性化學習系統之探究 |
36 |
陳金奇 |
人工智慧診斷系統與教學整合實踐:課程協作參與探究 |
37 |
陳金奇 |
從使用者到共創者:數位轉型下的教師角色重構與專業發展模式 |
38 |
陳金奇 |
國中校長引領數位學習與AI教學融合之策略、實踐與反思 -以宜蘭縣順安國中為例 |
39 |
陳金奇 |
從數據到制度:人工智慧適性化學習系統的政策實作與治理挑戰 |
40 |
陳宥任 |
基於機器學習的 AI 模型訓練與優化:提升程式題目生成與自動批閱的準確性 |
41 |
陳貞綉 |
初探正念認知取向融入咖啡調製教學設計與科技教育之可行性 |
42 |
陳曉郁 |
跨入生成式人工智慧教學:國外大學案例之比較研究 |
43 |
陳韻如 |
AI 應用於高等教育線上學習平台之研究 |
44 |
傅奕榮 |
迎向數位時代的教育體系:愛沙尼亞的經驗與其對臺灣教育的啟示 |
45 |
曾淵郁 |
生成式 AI 在國小作文教學之創新實踐研究 |
46 |
黃子玲 |
AI與EMI時代下語言與科技的交織:透過技術哲學重新定位大學英語教師之角色 |
47 |
黃民權 |
大學的智慧教室現況改良與未來創建之研究 |
48 |
黃民權 |
基於人因工程學的多媒體教室設施優化之研究 |
49 |
黃民權 |
大學生幸福感與提升策略之研究 |
50 |
黃英培 |
撐起教室的那雙手:科技時代與制度變遷下幼兒園教保人員復原力之初探 |
51 |
黃麗容 |
藝術本位教育觀點下AI音樂創作課程設計研究:以SUNO平台為例 |
52 |
葉宸華 |
OpenAI Assistant提升初學者程式設計學習效果的研究 |
53 |
葉敏 |
設計思考融入跨領域實作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與創造力之影響 |
54 |
廖欣瑩 |
結合 AI 助理之個人化錯誤診斷與複習推薦系統研究:以 Python 程式學習為例 |
55 |
劉心揚 |
誰是班長?國中班級幹部的產生與階級不平等 |
56 |
劉名峯 |
數據與預測分析在決策上的應用與趨勢-以新北市中小學教育報告與創新支持系統為例 |
57 |
潘書玲 |
初探5G新科技運用於校園學習之實施與省思 |
58 |
蔡旻青 |
中高齡者使用數位科技之現況與需求:自我導向學習的觀點 |
59 |
蔡明學 |
台灣青少年網路成癮之心理社會影響機制分析 |
60 |
蔡景池 |
基於ChatGPT分析學生學習風格:結合靜態與動態特徵的方法 |
61 |
黃天麒 |
大學生使用生成式 AI 輔助程式撰寫經驗類型探究—現象圖學研究 |
62 |
鄭鴻哲 |
運用AI結合概念構圖互動式建構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
63 |
蕭雁文 |
應用Tele-OSCE建立師資生系統化輔導概念之教學實踐研究 |
64 |
簡毓真 |
科技時代英語創新教學案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課堂為例 |
65 |
顏安秀 |
從危機到永續:基隆市國小校長後疫情時代科技領導轉型之路 |
66 |
顏惠君 |
以多模態學習與生成式AI探索SEE Learning教學實踐:以國小中年級課程為例 |